
卫生健康十年“闯难关”: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
“医改的最终目标,是要让医务人员从过去的希望病人越多薪酬待遇才能越高,转变到希望病人越少越好,群众越健康收入反而越高,真正实现以健康为中心。”詹积富说。
解决看病难问题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是关键举措。围绕“大病不出省”的目标,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此前在发布会上介绍,截至2022年6月,3批共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,覆盖2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。50个项目共规划设置床位超过6万张,有效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,填补了有关地方在肿瘤、心血管、呼吸、儿科等专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项。
在破解看病贵问题方面,医保部门付出了诸多努力。
鉴于此举,跨省就医的流向得到了初步改善。截至2020年底,整个河南省前往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门诊人数下降63.1%,住院人数下降51.3%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?尤方明?北京报道
集采挤压的水分,也为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铺设了空间。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7月召开的发布会上,许树强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,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,重在解决水平、结构、来源、分配方式四大问题。要大力推广福建省三明市医改经验,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经济政策,按照腾空间、调结构、保衔接的路径,常态化、制度化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,腾出的空间用于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支持医院优化收入结构,为薪酬制度改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。
福建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建设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,重在明确政府办医责任、发挥医保基础杠杆引领作用、建立以紧密型医共体为代表的健康管护组织、完善健康效益考评监督机制。
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,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便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。2022年7月,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副司长李淑春表示,目前已密集推进了7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,覆盖294个药品,并聚焦心内科和骨科开展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。
随着集采深入推进,医保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亦逐步完善。2018年以来,四年累计调入507种,调出391种,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加至2860种。其中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,平均降价超过50%。2022年的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将向罕见病患者、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,已有344个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。
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,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闯过了重重“难关”,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问题加速破解。
“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,小医院门可罗雀”,曾几何时,这是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,城乡、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的直接写照。
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
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以病组或病种为单位的医保支付方式将设定支付“天花板”,使医院在传统时代的收入转变为成本,既能倒逼医院提质控费增效,又能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能,同时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。
2022年9月8日,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,要求由四川省医保局牵头组建种植牙耗材省际采购联盟,各省份均应参加,且划定了4500元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控目标。群众普遍关注的种植牙正式被纳入集采范围。
目前,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经在我国建成。十年来,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.4亿增加至13.6亿,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“从改革的成效看,集采有力地促进了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。国家组织药品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%,心脏支架、人工关节的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%,累计节约费用在3000亿元左右。”李淑春说。
2019年,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,确定了754个试点县。在2021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,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指出,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是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、管理共同体、服务共同体、利益共同体,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“人、财、物、事”统一管理,形成县域一盘棋、管理一本账、服务一家人。
再次,全国医疗机构数增长8%,床位数增长83%,卫生人员数增长62%,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343.7万人增加到443.2万人;90%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,医疗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进一步提升。